打印

[历史古香] 【崇祯十七年】第一至二章

本主题由 System 于 2024-7-31 05:00 解除限时高亮 本主题被作者加入到个人文集中
0
回复;syf0781读者;

是朱元璋的“驱逐胡虏,恢复中华,立纲陈纪,救济斯民”而非你口中的改编。这句话出自明太祖朱元璋在1367年北伐时所颁布的《奉天北伐讨元檄文》。该檄文由宋濂起草,历数元朝统治的昏暴及人民流离之惨状,断定元朝已丧天命,失去民心,应该恢复汉家江山,提出的口号成为朱元璋北伐的纲领。

驱逐胡虏:指的是驱逐元朝的统治者,恢复汉族的统治。
恢复中华:恢复汉族的统治地位,重建汉族的国家。
立纲陈纪:建立和恢复国家的法律和制度,维护社会秩序。
救济斯民:救济和安抚受苦的百姓,改善人民的生活。

你连这点基本常识都还不清楚,证明你的立场具备多面性和易动摇性,难堪大任。

立场坚定的人,才是精忠报国的人,包括一个普通的士兵亦是如此。
只有立场坚定,才会坚定不移!!!

话题回到我的故事,请你再回到我故事的前言看一眼,是不是写着铺垫章节?为何你会无视这样的重要消息,而轻易的给我的故事下定论呢?是因为你的目的就是下定论,而非是来理解我的故事,你说完话以后,拍拍屁股就转身。
我的创作目的,是从崇祯一年开始写,也就是他当皇帝以后开始写。但是崇祯帝的来龙去脉是必须要讲解一下的,否则故事就成了有尾,有身,但无头。所以讲了崇祯帝的爷爷,父亲,哥哥的简史。先用三万字,先把铺垫写清楚,以后的事情就可以婉婉道来,慢条斯理了。

虽然你的意思比较模糊,模棱两可,但我知道非是好意。你提到已经有很多人如何如何描写过明末了,那也与我无关,我也没有去看过他们写的东西。除了姚雪垠大师的李自成我仔细阅读过。
我只是坚定不移的做我心中想做的事情,更没想过从你这样的人身上赚取一分钱,你还是把你那三两水藏好了,别轻易露出来。
本帖最近评分记录
  • 飄渺 金币 +33 认真回复,奖励! 2024-7-24 23:15

TOP

0
人生数十载,恍如春梦一场。酒干尽,忽地拍桌唱起,早早开门拜闯王,管教大小都欢悦,管教大小都,,,,
唱至都时已气绝身亡,原是暗藏匕首,刺在心窝处,红娘笑道,好~~~好~~~~拔出腰刀,随之而去
本帖最近评分记录
  • 飄渺 金币 +4 认真回复,奖励! 2024-7-25 18:10

TOP

1
看到文章的题目就有预感结局注定是个悲剧,崇祯皇帝的一生都是在不断地试错过程中,作者很好的将历史和肉戏合二为一,即有历史洪流滚滚向前的悲哀,又即将有色情淫乱的肉戏,虽然本章中肉戏较少。但是很期待后续情节的展开,不但能看出作者扎实的文学功底,将场景描写的宽宏壮大,又不失为细腻精致,看的出作者和我一样对明史有很深的了解和兴趣,木匠皇帝落水之后崇祯的骚操作一波接一波,希望作者可以借助本文架空历史作出一定的解释,也算是帮助崇祯稍微洗白一下了。但就客观事实来说,当时的明朝积重难返,已经到了土崩瓦解的程度,即使换成秦皇汉武来也估计是很难挽回颓势,外有倭寇侵扰,内有小冰河时期农业生产困难,文官清流们疯狂敛财,据说李自成拿下北京城的时候抄家炒出无数金银财宝,他们宁可被人国破家亡,也不想最后为国尽衷,可能和老朱定下的政策有关,明末为了供养皇亲国戚已经给财政造成了极大的压力,据说有好几万头朱,导致民不聊生,百姓仇视世家大族,时而李自成造反一呼百应,明朝实际自己问题也不小,希望作者在创作的时候考虑更多方面,不光是肉戏要尽善尽美,希望加入更多的历史元素与细节,做到遥相呼应,首位兼顾,很棒的作品,加油,多多更新。
本帖最近评分记录
  • 飄渺 金币 +25 认真回复,奖励! 2024-7-25 18:10

TOP

0
个人认为崇祯帝失败最大原因就是急功近利,无担当。孙传庭当时是他最能打的将领之一,归根到底我认为就是死于崇祯的急功近利之下。他自己的政策在出现错误后往往都是推给下面的背锅,也导致处死了 肯干的人
本帖最近评分记录
  • 逍遥夢 金币 +4 认真回复,奖励! 2024-7-28 18:14

TOP

0
历史上的崇祯皇帝,即朱由检,字德约,明朝第十六位皇帝,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,明熹宗朱由校异母弟,母为孝纯皇后刘氏。他于天启二年(1622年)受封信王,天启七年(1627年)即皇帝位,年号崇祯。
在历史上,崇祯皇帝在位时期(1628年至1644年),中国正处于一个特殊的气候时期,即“小冰河期”。崇祯皇帝即位的1628年正处于小冰河期的中段,这一时期的气候异常寒冷。据学者研究,明朝末期的气温骤然下降,达到了千年以来的最低点。这种极端寒冷的气候不仅影响了北方地区,甚至连江南地区也出现了气温异常,河面结冰,福建、广东等地也遭遇了暴雪的侵袭。除了寒冷之外,崇祯时期还频繁出现干旱与洪涝灾害。据史书记载,崇祯年间全国各地发生了多次严重的旱灾和涝灾,这些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的破坏。例如,崇祯十三年(1640年)的干旱被认为是千年一遇的大旱,而在此之前和之后的几年里,也多次发生了严重的干旱和涝灾。所以,自然环境的恶劣极端气候导致粮食产量急剧减少,农民生活陷入困境。许多地方出现了饥荒和流民现象,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,政府财政收入减少,明朝社会的矛盾日益激化以及瘟疫。据记载,崇祯十六年(1643年)全国瘟疫爆发,至少有五百万人死于瘟疫。
在上述背景下,崇祯皇帝在位期间,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,内有农民起义风起云涌,外有后金(清朝前身)不断侵扰。崇祯皇帝虽然勤于政事,厉行节俭,但由于自身的一些“缺陷”,最终未能挽救明朝的颓势,于崇祯十七年(1644年)自缢于煤山(今景山),明朝灭亡。
后世对他的评价充满争议性和复杂性,崇祯皇帝被许多史家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勤政的皇帝之一。他几乎每天都忙于政务,常常工作到深夜,甚至通宵达旦。史书记载他“鸡鸣而起,夜分不寐,往往焦劳成疾,宫中从无宴乐之事”。但同时崇祯皇帝的性格复杂多变,既有果敢决断的一面,也有多疑、急躁、刚愎自用等缺陷。他在用人方面常常优柔寡断,导致错失良机。同时,他也存在滥杀无辜、诛戮功臣的过失,使得朝廷上下人心惶惶,难以形成稳定的政治局面。在艰苦的时局里,他的勤政加上他性格缺陷导致的失败再加上以身殉国,使其成为一位充满悲剧色彩的历史人物。
本帖最近评分记录
  • 飄渺 金币 +45 认真回复,奖励! 2024-8-17 09:32

TOP

当前时区 GMT+8, 现在时间是 2024-9-8 05:16